用疟原虫治愈晚期癌症,靠谱么?

文章来源:向日葵儿童 作者:80后菠萝博士 责任编辑:admin & gaozx 时间:2019-02-18


(一)


  今年春节期间,和癌症相关的最大热点无疑是“疟原虫治愈癌症”,网上传疯了,据说临床试验咨询电话都打爆了!对于癌症患者和家属而言,“治愈晚期癌症”这个标题挑动了太多人的神经,唤起了巨大的希望。
  到底是怎么回事儿?用疟疾以毒攻毒,真的能治愈晚期癌症么?
  先摆明我的观点:
  1:科学是开放的。“疟原虫治愈癌症”是个科学猜想,值得研究,逻辑很类似一百多年前的“科利毒素”。
  2:这还是早期研究。目前参与人数还太少,也没有正式的临床研究论文,所以疗效和副作用都属于未知。
  3:在临床数据发表之前,自媒体向大众宣传“疟原虫是抗癌神器”是不合适的,用“治愈”这个词更是严重误导。
  4:对于新诊断患者,不应该作为治疗的首选方案。对于标准治疗已经失败的患者,可以作为选择之一去了解,但需要降低预期。

(二)


  “疟原虫治疗肿瘤”其实不是新闻,早在2017年,我已经看到相关报道。但2019年春节这个研究才突然被自媒体点燃,引发社会关注。
  对大众而言,这种以毒攻毒的想法很疯狂,但如果是对肿瘤免疫治疗历史熟悉的人,应该不会感到特别意外。因为100多年前,就有人做了类似的事情。
  他就是威廉·科利(William Coley),19世纪末美国的一名外科医生,现在被很多人称为“癌症免疫学之父”。
  科利当时查找文献,发现有些肿瘤患者意外被细菌感染,严重高烧后,癌细胞居然自动消失了!这给了科利灵感:“难道细菌感染能'以毒攻毒'干掉癌细胞么?如果故意让患者被细菌感染,引起高烧,可能治好癌症!”
  当时人类甚至还不知道免疫系统的存在,但也没有FDA这样的监管部门,所以科利说干就干,直接把致病活细菌,直接注射给癌症患者! 这就是所谓的“科利毒素”
  注射科利毒素后,很多患者都高烧不退,由于当年还没有抗生素,所以完全无法控制感染。很多人就这样直接发烧死了,但熬过来的一些人里面,确实有一些患者肿瘤消失了!



  这被认为是第一批现代肿瘤免疫治疗试验,科利现在也被喻为“癌症免疫学之父”。
  (这个故事菠萝详细写过:一位“民科”,如何逆袭成了癌症免疫治疗之父?<上篇> <下篇>
  大家仔细读科利毒素的故事就会发现,虽然当时用的是细菌,而现在中国科学家用的是寄生虫,但用“疟原虫治疗肿瘤”和100多年前用致病细菌治疗肿瘤是有很多相通之处的。
  它们的本质,都是希望用一种外源病原体来刺激人体免疫系统,从而达到杀灭肿瘤细胞的效果。
  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看待“疟原虫治疗肿瘤”?其实并不难,大家可以从历史长河中寻找答案,从科利毒素的故事获得感悟。
  了解科利毒素的历史后,相信多数人会同意我的观点:疟原虫治疗肿瘤是值得深入研究的科学问题,但它还远不是救命稻草,我们需要非常谨慎。在有临床统计数据之前,不应该大规模宣传推广。


(三)


  为什么说它是个有趣的尝试,值得科学家关注?
  因为最近PD-1抗体等免疫新药的成功,证明了适当地激活免疫系统,确实可能控制晚期肿瘤。加上“科利毒素”当年确实治好了一些患者,我个人相信有人会因为感染刺激免疫系统后,意外清除癌细胞。细菌也好,病毒也好,寄生虫也好,确实有可能产生这种效果。
  既然有希望,那为什么我们又要谨慎看待这个研究,在统计结果出现之前不应该过度宣传?
  因为有许多核心的科学问题还没有被回答。
  科利毕生都在研究和使用科利毒素,据说他自己就治疗了近1000人,但“科利毒素”发明100多年来,从来没被推广,也没有成为主流疗法,最重要的原因,就是科利和后续研究者没有回答一些最重要的科学问题,包括:
  1:它的严重副作用比例是多少?是否能控制?
  2:客观有效率到底是多少?是否有大规模临床试验证明?
  3:能否预测什么患者使用“科利毒素”会有效?什么患者无效?
  4: 不相关的细菌感染,是如何激活人体免疫系统来清除肿瘤的?
   “疟原虫治疗肿瘤”要想成功,也至少得回答这些问题。从目前公布的资料来看:
  第1个问题,反复感染疟疾的副反应是不小的。虽然青蒿素短期可以控制感染和发热,但不清楚控制发热后,抗癌效果是否也会打折扣;
  第2个问题,参与试验人数太少,还没有答案。10位随机患者无法形成有效结论;
  第3个问题没有答案,但目前来看,单独使用疟原虫抗癌有效率并不高;
  第4个问题有一些动物模型研究,但还没有人体数据。
  由于这些有待回答的问题,这个临床试验还属于早期。网上也可以查到他们3个“疟原虫治疗肿瘤”的相关临床试验,都在1期或2期:
  clinicaltrials.gov/ct2/show/NCT02786589
  clinicaltrials.gov/ct2/show/NCT03474822
  clinicaltrials.gov/ct2/show/NCT03375983



  严格意义上来讲,直到临床研究论文发表,所有数据公开前,“疟原虫治疗肿瘤”试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都是未知的。

  这样早期的临床试验,应该通过各种渠道招募没有选择的晚期患者参与,但通常并不适合通过大众媒体传播。

  大众媒体的不准确宣传很容易造成误解,给患者带来不合理的预期,也给试验带来不可知的变数。


(四)


  “疟原虫治疗肿瘤”能否真正成功,实现最大价值,取决于机理是否能搞清楚。也就是要回答,疟原虫到底是如何刺激免疫系统对抗癌细胞的?

  无论站在流行病学角度、操作方便角度,还是剂量控制角度,我都很难想象大规模使用活的疟原虫来治疗肿瘤。即使有青蒿素控制疟原虫,但反复感染疟疾给身体带来的副作用,以及大量使用青蒿素带来耐药变异株也是显著的风险。

  理论上而言,疟原虫感染人体如果真的导致肿瘤消失,最可能的机理有两类:

  1:疟原虫感染激活了非特异的天然免疫(InnateImmunity)通路,从而顺便杀伤癌细胞。

  2:疟原虫感染激活了特异的获得性免疫(AdaptiveImmunity)通路,本来是专门抗疟原虫,但由于免疫系统的复杂性,也意外能对抗某些癌细胞。

  当然,或许两者皆有。

  不管是哪一种原因,搞明白机理后,就可能找到一种不需要疟原虫感染,而直接激活对应的免疫因子的办法,从而以更安全有效的办法来对抗癌症。

  在我看来,这才是最终的圣杯。


(五)


  我非常理解,大家都很关心“疟原虫治疗肿瘤”这条新闻的原因。

  站在科学角度,用寄生虫来治疗肿瘤确实鲜有人尝试,所以大家都充满了好奇。而屠呦呦和青蒿素的故事,让疟疾本身打上了厚重的“中国标签”,这个试验难免又添加了些感情因素。再加上“治愈晚期癌症”这样的标题党,让很多人燃起了希望。

  但对临床科研而言,媒体的过早大范围曝光永远是一把双刃剑。

  一方面,海量晚期癌症患者知道了这个消息,找到患者入组会更容易,试验进度估计会大大提前。

  另一方面,国内外科学家都会关注这个试验,如果试验设计出现纰漏,或者进展不顺利,可能会引起很大舆论压力。

  所谓“名气越大,责任越大”。

  国内目前做事情普遍心急,科研圈也不例外,我们不缺聪明人,不缺好想法,但缺愿意耐心做事的人,缺能做出国际水准临床研究的团队。

  衷心希望“疟原虫治疗肿瘤”的研究团队能沉住气,严格按照科学方法,做出让人信服的数据。

  实话实说,试验是成功还是失败并不重要。科学试验都有风险,何况是早期抗癌试验。只要试验设计和执行科学合理,即使失败的结果也将带来科学的进步,研究者都应该受到尊重。

  无论科学家还是媒体人,我们永远都要记住:广大患者真正需要的,是扎实的科学进步,而不是昙花一现的新闻。

  就在我写完这篇文章的同时,意外收到了中科院研究团队成员给我的信息。看来,夸大宣传的受害者不止是患者和家属。



  自媒体时代,获得信息越来越容易,获得真相却越来越难了。




文 | 菠萝
排版 | 何飞




往期推荐:

真实最难,也最简单 

个人防癌三部曲

“用数据打破迷茫,用科普打破猜疑”

所有“发物”都不吃,反会影响抗癌效果?

面对“发物”,我们到底该怎么吃?

相关文章

向日葵线下活动沈阳站:我肯定我们都会做很棒的事

向日葵线下活动沈阳站:我肯定我们都会做很棒的事

抗癌药以后出现不良反应和副作用,应当如何排查?

这一期的向日葵科普,让我们了解一下究竟有哪些因素会造成有的人发生不良反应,而有的人却没事?

男孩康复三年成为暖心大哥哥

今天讲述的是,曾患卵黄囊瘤的六岁小朋友小宇成功抗癌的故事.

我们走过的路|小说连载合集

《我们走过的路》是一篇讲述儿童肿瘤患儿家庭生活的纪实性长篇小说。

李治中博士:为中国患儿的治疗之路点燃希望

李治中博士首先重点介绍了向日葵儿童的社工项目:在昆明儿童医院建立的首个试点社工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