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章来源:向日葵儿童 作者:温暖的 责任编辑:chenl 时间:2025-01-01
前几天,我们收到了一位家长的报喜:
“我的女儿茜茜,高一时确诊神母四期,经历了两次复发。虽然很少有时间有精力上学,但今年她仍然参加了高考,作为艺术生,综合名次进入省前二十位,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区录取了!”
借着这份好消息,与大家分享茜茜战胜神经母细胞瘤的故事,用勇敢与希望的交织,描绘出属于自己的光辉时刻!
红色的信号灯一闪一闪,停下来,直到最后一个可能性检测,才发现问题所在。
茜茜也是。一开始,她发现自己常常腰疼,等最终拿到活检穿刺的病理诊断,一年的时间过去了。她瘦了40斤。
2018年,茜茜就要升入初三。她一边忙碌着课业,一边没间断大提琴的练习。日子排得满满,未来,充满了想象。
升学的这一年,她给自己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:走专业的音乐之路。于是,她增加了每日的练琴时间。
这个时候,茜茜开始隐约觉得腰不舒服,时常疼痛。茜茜小时候伤到过腰肌,拉琴也需要依赖腰部的支撑力量,再加上初诊时医生的判断,她和家人一直以为是加大训练量带来的腰肌劳损。
接下来断断续续的几个月,她奔波在广州医院里的骨科、内科。按医生的处置尝试着贴了许多膏药,做了无数按摩。但是,腰疼并未缓解。
回到起点,医生建议茜茜做一套血液检查。当看到指标中的异常,加上她明显的腰痛症状,医生怀疑茜茜患了类风湿。这是侵犯人体关节、肌肉和骨骼的免疫类疾病。
2019年2月,本应有个逮住真正元凶的机会。医生给茜茜开了核磁共振(MR)检查,实际片子呈现出来的,也确实有些问题。
只是那会儿,她被诊断为疑似类风湿,医生大概沿着这个思路,告诉她并无大碍,建议去康复科寻求进一步的治疗。
于是,茜茜配合康复科医生做了一段时间体态方面的调整,以及一系列康复训练。然而,症状仍没有好转的迹象。
初三在忙碌中一晃而过,茜茜如愿考取了专业的音乐学院附中。换了赛道,梦想却一直在青春里鲜活着。
暑期,她参加了一个夏令营,那是美国数一数二的青少年艺术夏令营,茜茜是乐团里唯一来自中国大陆的孩子,也是唯一的女大提琴手。世界在她眼前展开得越来越辽阔。
身处异乡一个半月。无意中,茜茜接到了身体的一个明确信号——髂窝处的不寻常。她摸到自己的大腿根部有一个约5CM直径的包块。
包块微微凸起,虽没有突兀着狰狞的样子,冥冥中的预感却让她隐隐担忧。
妈妈安慰说:“可能就是股骨头炎症吧,没关系的。”是啊,少年们脸上写着的都是生机和希望,谁会联想到疾病呢?
夏令营回来,茜茜跨入了新的学校,同时接受了又一次的核磁扫描。妈妈记得很清楚,检查安排在中秋假期前。因为那三天,她是在心不在焉中度过的。
假日里的最后一天晚上,妈妈接到医院打来的电话。可能是感觉到不寻常,她下意识离开客厅。
妈妈的试图掩饰,被茜茜看在眼里,她跟着来到卧室,母女俩一起开着免提,接听电话那端的回复。
影像科医生显然是顾及到了母女俩的情绪。委婉地了解一些情况后,提出了做进一步的就诊建议。模棱两可的话语,让妈妈又在辗转反侧中度过了一个漫长的夜晚。
影像结果清晰地传达着大家都不愿意接受但必须面对的事实:大大小小的包块分布在身体的各个部位,髂窝处那个突起就是其中之一,还有腹腔里疙疙瘩瘩连成的一片,沿着淋巴结、神经节蔓延。
到这里,医生终于摒弃了腰肌劳损、类风湿的诊断,认为是一种恶性肿瘤,很可能是在青少年群体中高发病率的淋巴瘤。
茜茜的父母都是药学出身,对淋巴瘤的快速了解,让他们从混沌中解脱出来。这是一种已有规范治疗方案的疾病,尤其对于青少年群体,治愈率相当高。
最后的结果,只能等待活检穿刺。等待很焦灼,茜茜却总是那个可以缓解气氛,永远元气满满的女生,即便在活检手术室外,她也一如既往地满是阳光。
2019年9月30日,又一个假期即将开始。茜茜的活检穿刺结果出来了,上面赫然写着“神经母细胞瘤”。
神经母细胞瘤虽然被誉为“儿童肿瘤之王”,但发生在青少年身上是罕见的。茜茜已经健康地走过了15个春秋,也难怪医生会误诊,这显然超出了他们的搜索范围。
小科普
神经母细胞瘤发病率并不高,但却是婴儿最常见的肿瘤,也常见于儿童。该病是由身体多个部位的未成熟神经细胞发展而来的一种癌症,最常起源于肾上腺。
不同疾病起源及扩散部位的患者会表现出不同的症状,如腹胀、腹痛、便秘或腹泻、呼吸困难、皮肤肿块、骨痛和疲乏等。
治疗上,根据病情轻重采取手术切除、化疗和放疗等,甚至还需要进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、免疫治疗等。
总体上,该肿瘤恶性程度高,生存率低,但是1岁以下的、较早期的肿瘤患儿预后较好。
开学不到一个月,茜茜休学了。
茜茜的分级属于四期高危,癌细胞正嚣张地四处进攻,统计学意义上的治愈率并不乐观。
爸爸开诚布公地让她做好准备:“接下来的化疗会很难受。”茜茜知道,但为了让爸爸妈妈安心,茜茜说得轻描淡写:“不就是等于几个月肠胃炎嘛,也没什么了不起。”
茜茜的淡定很大程度上是遗传了妈妈的基因。妈妈说:“她尽量不让自己去想后果,一旦自己忍不住胡思乱想,就马上把自己狠狠地拽回来,告诉自己,想也没用,当下才是要紧的。”
当下,一家人最重要的事情:确定治疗方案。
如果选择广州本地的医院,假期一结束马上就可以进入治疗。与疾病的赛跑,谁也不希望看到它抢跑在前。
还有一个选择是去香港,找港大玛丽医院擅长儿童青少年肿瘤诊疗的陈志峰教授,那里有一种内地还没上市的针对神母的免疫药物。缺点是得眼睁睁看着它再肆虐至少7天,才能去香港看诊。
最终,为了后续的免疫治疗可以衔接得顺利有序,假期一结束,茜茜一家就赶到香港。陈志峰教授看了茜茜的病理资料,做了化疗、手术、自体移植、放疗、免疫治疗的方案,长长的一串,看起来会很不容易。也正是这些不易,给胜算的一侧添上重重的砝码,有望把五年不复发率拉高到70%。
茜茜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的病情,清楚它意味着什么。她了解爸爸查询到的信息,为自己的治疗方案决策。现在,这些希望的砝码必须由她自己一个一个去添加,好像学琴一样,并没有捷径可走。尽全力,静待,花自然就绽开了。
陈教授建议,可以到香港大学深圳医院进行前期的化疗,这样在确保方案和疗效一致的前提下,能节省一笔不小的治疗开支。
2019年10月15日,茜茜开启了在港大深圳医院为期近3个月的化疗旅程,她开始了反击。
恶心、脱发、虚弱……化疗的典型副反应,无一例外地在她身上出现。第二次化疗结束后,有一天状态还不错,茜茜想去看看大海。伫立在海边,良久,听着海浪拍打沙滩的声音。当天下午返回医院,妈妈帮茜茜剃掉了作为音乐生“标配”的长发。
茜茜化疗期间的血象指标一直不太理想,除了两次短暂的出院,她几乎一直住在医院里。为了尽可能地避免感染,即便睡觉,她也让自己习惯戴着口罩。
24小时,吃饭喝水以外的时间,口罩几乎与她形影不离。她很顺利地以最短的时间完成了第一阶段化疗,没有一次因为感染脱疗。她们是医生嘴里忍不住夸赞最配合的家庭。
2020年1月,第一阶段化疗结束后,茜茜一家马不停蹄地赶到杭州,请擅长儿童实体肿瘤手术的浙大儿童医院的王金湖主任操刀。
经历了16个小时的手术,12个小时的ICU,术后第五天,茜茜出院了。
由于术后无法乘坐飞机,1月底,一家人选择乘高铁返回广州。正是从那个时刻,新冠病毒开始大范围传播。回到家,茜茜妈妈就开始查询公告里被波及到的车次,幸好茜茜与它擦肩而过。
在广州的家里,一家三口像从前那样,围坐在一起吃了顿简餐,似乎日子并没起什么波澜。
一顿饭后,拾好行囊,茜茜重新进入港大深圳医院进行第二阶段的术后化疗,又花去两个月。
茜茜很有心,她发现周围的小病友居多,有时候很难表诉清楚自己的处境,大人们往往不知道如何应对,就记录了自己扎港拔港的过程。
原来,扎港并非不耐受,只是看到针会紧张啊!拔港的痛也不是因为针,贴膜从皮肤撕下来才是最疼的,如果忍受不了可以选择除胶剂,先降低些黏性。
150天,茜茜跟化疗相处得很平和,双方保持着一种礼貌的“敬畏”。正如当初她回答爸爸的那样“没什么大不了”,几乎没让人有丝毫的担心;正如她每次上台演出一样,她胸有成竹、不紧不慢地坐下来,持琴握弓,开始一场尽可能完美的演绎。
2020年4月,茜茜再次回到医院,准备接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,她要准备“进仓”了。一间层流病房,她需要在里面独自生活一个月。
仓里算不上局促,因为日常只有茜茜一个人生活,不必要的东西一概不存在。光滑的四壁,凉凉的仪器难免让人觉得寂寞,还好可以跟妈妈24小时挂着微信,随时可以开聊,就好像两人仍可以挽着胳膊,亲密无间。
距离是个挺奇怪的东西,有时候,明明在身边,却好像相隔万里,无从说起;有时候,就算挡着厚厚的隔离玻璃,仍能感受到对方的气息。
日子也并不是很难捱,茜茜需要用比平常缓慢得多的速度来打理自己的日常:换衣服、洗漱、倒水、吃饭,照料自己的生活就已经花去了她大半的时间和精力。
她不再那么有胃口,味蕾也有些迟钝,面前摆着的是在高温高压里历练了30分钟的食物,有些乏味。可是吃饭如今变得跟吃药一样,并不是你情我愿的事情,她努力让自己多吃点儿,多赚些与疾病抗争的本钱。
度日如年的时候也有。茜茜看着血液指标像蜗牛一样,慢慢地爬下去(干细胞回输后,白细胞果然几乎掉到了0),再慢慢地拱上来,等达到标准,就意味着离出仓不远了。
茜茜在仓里度过了她的16岁生日。曾经她问妈妈:“我这么大了生病跟小朋友生病会有什么不同?”妈妈说:“你自己决定了很多事情,你自己扛住了很多事情,让爸爸妈妈轻松了很多。”
法律意义上,18岁是成年的标志,而茜茜显然是提前2年完成了她的独立宣言。
顺利出仓后,茜茜又接受了一系列放疗。2020年07月15日,她来到香港准备进行最后一个治疗环节——为期半年5个疗程的免疫治疗。时间以它固有的速度行进,无论快乐,还是苦痛。
茜茜在病床上研读了《肿瘤营养学》,与我分享了不少健康饮食小心得。她发现了烘培的乐趣,乐此不疲地专研着她的新爱好;还发现在生活中意想不到的地方,也常常会藏着惊喜的彩蛋。
2020年12月31日,茜茜完成了最后一次免疫治疗,终于可以回家了。
茜茜也终于重返学校,正式开启了高中生活。
然而,与学习并行的,是两次复发。所以三年的高中生活,有超过三分之二的时间,茜茜都是在一边上学一边治疗中度过的,每一天都是一场关于勇气和毅力的演绎。
虽然中途休学过两年,返校后也一直不能专心上学,但是在这么魔幻的打怪经历之后,茜茜的性格更加沉稳,思想更加成熟,学习上也摸索出了适合自己的方法。
在刚刚结束的高考中,作为一名艺术生的茜茜,以文化课高出省一本线近二十分,文化和艺术综合成绩省排第十八名的好成绩,被香港中文大学(深圳)音乐学院录取了。
好消息接踵而至,随着高考的进程,茜茜也迎来了她的第三次CR!
“刚刚复学时,我本想着她未来只要有个大学上就好,现在真是比预期好了太多太多了。”
回顾一个个渡过的难关,茜茜妈妈万千感慨,也有万分感恩:
“这一切,除了茜茜自己的努力外,我们还是特别感谢很多人这一路的帮助——有老师对茜茜身体特别的关心;有学校特意为茜茜安排的线上考;有高三几乎每次入院化疗都请假参加艺考时医生的照顾;还有中山大学肿瘤医院儿童肿瘤科MDT会议上,专家们集体帮茜茜评估的一套兼顾治疗和高考的治疗方案......
所有的爱和善意加持,才让茜茜收获了这一切。”
在茜茜的概念里,治疗从来都不是生活的全部。肿瘤患儿,也只是她的无数个身份中的一个而已。除了治疗,她依然可以学习,可以拉琴,可以看书,可以交朋友,可以刷手机。不管面对着什么,兵来将挡水来土掩,没有什么是不可以战胜的!
一个对音乐、对生活、对他人充满爱的女生,在点亮她自己璀璨的人生之外,也把阳光洒满了周遭。
采访&撰稿 | 冯帆
编辑 | 苗雨、博雅、夏雨
校对 | 何飞
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张伟令主任回复患者提问
路主任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儿童血液病、恶性肿瘤青年委员会委员,本次邀请她做专业的问答。
未成熟畸胎瘤需要化疗?横纹肌肉瘤复发后治愈率怎样?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武玉睿主任为您解答
神经母细胞瘤与先天性因素有关,属于胚胎性肿瘤
第90期,邀请浙江大学儿童医院肿瘤外科王金湖老师,解答关于“小儿恶性实体肿瘤综合治疗”的问题。